哈尼族与茶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哈尼族与茶

在滇南哀牢山和无量山的莽莽千山万壑之中,在日夜奔腾的红河、把边江、澜沧江之畔,世代生息着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哈尼族。物尽天华,大自然赐予哈尼族丰厚礼物,在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在广袤的山岭中生长着无数的珍稀古木,成群的飞禽走兽徜徉在密林下和谐共生。高山密林中那一片片高大挺拔的古茶树,不断向世人诉说着这里是茶树种的原产地。哈尼族作为最早栽培茶叶的民族之一,在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成为了哈尼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内涵,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

哈尼族与茶

位于哀牢山南延支脉与无量山南端之间,地处李仙江流域的绿春县,是世界上哈尼族最聚居的地方,也是全国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绿春是哀牢山地理气候特征的一个缩影,她具备了茶树生长最佳的地理气候环境,在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3万亩莽莽原始森林中,至今还生长着成片的野生古茶树。

据当地哈尼族某些连名谱系考证,在今绿春县城附近一带,早在唐末宋初便有哈尼族人生活,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小部落。

哈尼族人的村寨,一般都坐落在海拔1500至2000米的半山腰上,这些地方气候凉爽、空气湿润,再加上有充沛的降水,其民居湿度比较大。因此,历史上的哈尼族家中都有一个火塘,火塘整天都不熄火,火塘边上陶缶在煨着酽茶。火塘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火塘边可以除湿取暖,可以喝着煨茶,商议家常,口耳相授,传承传统,既有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实用性,又有传承精神中信仰支撑的神圣性。

在古代,哈尼族社会中茶叶还未成为商品,哈尼族人采茶、制茶均手工操作,制茶工艺比较简单,他们在火塘上支起铁锅,把茶青放入高温铁锅中进行揉炒,然后晒干饮用,有时把新鲜茶叶放到火塘上方的篾笆上烤干后饮用,有时也把新鲜茶叶直接煨煮饮用。

由于,放在火塘上方熏烤干透的茶叶不宜冲泡,且茶味不佳,因此,哈尼族人普遍采用土锅煨煮的方式来煮茶。煨煮的酽茶,汤色深红,味道纯正浓烈,这是哈尼族人最喜爱饮用的茶水,即使到山间田头,有时也会用竹筒煨煮而饮,直到现在,有些哈尼族老人,还保持着喝煨酽茶的习惯。

汉文献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解之”(《本草》),表明茶的药用价值早被发现。在哈尼族民间传说中也有这样的内容。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哈尼族长期生活在高山密林中,缺医少药,完全靠各类草药来抵御疾病,茶叶便是重要的一种草药。在唐朝樊绰的《蛮书》中有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而饮之”。“银生”所辖地包括现在的绿春、江城、元江等哈尼族居住的地区。“蒙蛮”也包括哈尼族先人,哈尼族至今也有人爱喝这样配制的汤汁来发汗驱寒,这说明哈尼族把茶叶作为一种药材的历史源远流长。

哈尼族是个信奉万物有灵的民族。茶叶在哈尼族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他们认为,茶叶能给哈尼族人带来饥渴满足,也可以去病强身。茶不仅是一种高贵饮品,而且还具有生命灵性。所以,在哈尼族的传统社会里,人们对茶尊崇有加,煮茶、喝茶都有严格的礼节和规矩。忌讳长辈给晚辈倒茶,只能是小辈给长辈倒茶,忌讳茶水倒满更忌茶水溢出,切忌用脚踩碰火塘边煮茶的陶缶,也忌讳用脚踩踏喝剩的茶渣。

正是因为茶在哈尼族人心中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地位,哈尼族也成为了最早栽培茶叶的民族之一。在勐海县南糥山半坡寨具有800多年历史的“茶树王”,是哈尼族所栽培的茶树之一。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出现,部分哈尼族地方,茶叶也从自产自用的物品,逐步成为了可以用来出售的商品。据清朝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人种志》记载:在思茅厅和车里土司辖区中的部分哈尼族,除从事农业生产之外,更多的是以“采茶为生”。

从经济社会文化状况来分析,历史上哈尼族聚居区大体可以分为三大文化类型。一类在红河南岸,以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地的梯田稻作经济为主的文化圈;一类是以阿墨江、把边江、泗南江流域的水稻、陆稻和其它山地农作物为主的混合经济文化圈,包括墨江、普洱、思茅、江城等诸地;还有一类就是以澜沧江流域的陆稻和茶叶为主的山地农耕经济文化圈,包括版纳州和澜沧县等地。

由于所居住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哈尼族内部农业生产情况也有所区别。在历史上,生活在红河南岸文化圈的哈尼族,以粮食生产为主导,把茶叶界定在精神依托范畴,只求自给自足,没有上升到商品的高度来经营。所以,红河流域文化圈的茶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外界对这一区域的茶文化了解不多;而居住在澜沧江、阿墨江、把边江、泗南江流域的后两种文化圈的大部分哈尼族人,把茶叶作为家庭营生的主要依靠,茶叶生产经营在他们经济生活中的分量相应更重。因此,生活在这两大区域内的哈尼族,已就成为了创制享誉世界名茶“普洱茶’的民族之一。

进入新时代,哈尼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采取与院校科研团队合作、引进龙头企业示范引领、打造茶叶品牌等方式,不断加快茶产业发展步伐,古老的茶叶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从种茶、制茶、经营到市场份额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创制了绿春玛玉茶、墨江支针茶、老班章、帕山等一批云南省名茶精品。茶产业成为了众多哈尼族家庭增收致富的支柱。

受特殊地理环境制约,哈尼族人口最集中居住的绿春县,虽然拥有优越的种茶地理气候条件,也有着千余年的种茶和饮茶历史,却未能形成茶产业链,更没有形成茶叶品牌。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动员和推动下,特别是在实施脱贫攻坚战略过程中,绿春县把茶叶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加以扶持,绿春茶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截止2021年,全县茶叶总面积达24.5万亩,年产干毛茶2.38万吨,一车车茶叶源源不断地运往普洱等茶叶集散地,成为了云南省名副其实的茶叶生产大县。

茶对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哈尼族而言,是最为古老的产业,进入新时代,无数哈尼族年青人对茶的狂热依然不减,他们择机走出大山,闯遍各地知名茶城,虚心向茶专家学者拜师学艺。

学成后,外出求学的这些有志青年带着希望回到故乡,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活跃在无量山和哀牢山的每个角落。从此,古老的哈尼茶山,插上传统与科技的翅膀,在不老的传说中不期而遇,让古老与新生对话。在绿色低碳的背景下,源于哈尼山寨的绿色生态茶叶精品将走出大山,引领着哈尼族同胞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绿春县融媒体中心    县民宗局,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